查看原文
其他

从郎园到陶溪川,城市更新如何实现“深运营”?

小徐 一筑一事
2024-09-06



一边是日渐出现新貌的诸多城市角落,一边是逐渐成熟的运营模式不断聚集着人气……城市更新模式从“重建设”转变为“重运营”是我们现下可见的显著现象。


近年来,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逐步过度到“存量”时代,发展重点由新城建设逐步向旧城功能完善、城市健康运行、人居水平改善等方向转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在城市的各处迅速展开。


随着实践与研究的深入,这一概念与历史街区保护、存量规划、社会治理创新、有机更新等概念日渐融合,内涵不断丰富,它被视作打破城市固有模板、激发城市活力、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明堂创意工作区 /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然而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即使当前的更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下一个阶段仍然需要根据变化进一步改善。实践者们也在漫长的实践中获取经验,产出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项目。


我们从媒体视角出发,在持续探访、记录这些城市更新实践案例的过程之中,在与无数拥有专业见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建筑师、运营者以及投身城市更新的多方人群的对话之中,也窥见了城市更新模式的不断进化演变。


深度融入“成都源城”老居民社区的明堂创意工作区、强调“顺其自然”更新的“环太古里”、历史痕迹与艺术生活交织的黑石公寓、以公共艺术促进文化再生的“城市交集”、新生于城中村的沙井古墟、不断生长的“重庆森林”缩影下浩里...在无数案例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城市更新的新基调——从“改造”到“运营”,从“粗放”到“精细”


 

部分城市更新实践案例


只有在建成之后运营得当,才算真正把握“旧物新生”的机遇,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新旧动能转化,让更新具有可持续性。相反,大笔的资金投入改造后,如果项目运营不当、经营不善,最终很可能昙花一现,沦为城市更新浪潮中的匆匆过客。


然而,运营是长期的、复杂的、整体性的,一以贯之的系列行动。在跨入“运营时代”之际,实践者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长久运营?如何明晰主体、资金、模式和机制的问题?如何使得项目在硬性物质环境与软性治理管理方式之间取得协调?如何以文化驱动激发城市活力?...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仍然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无数的人群且思且行,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寻适宜路径,并为行业带来经验与启发。


猛追湾 / 摄影:小枝©ICYWORKS


10月28日,「新连接 新可能:社群如何重塑关系」——2023 CCC成都社群大会开启,联合发起方麓客社创中心与创意内容平台TOPYS邀请到了多位各领域业内大咖嘉宾,吸引来全国各地100余家先锋社群和共创伙伴,共思考共探讨。


活动第二日,以「北京郎园Station&景德镇陶溪川:文化驱动的有机更新」为主题的主题研讨会上,一次真诚又扎实的交流带我们窥见城市更新项目的良性运作基底与长效方向。


城市更新主题研讨会现场 / 图源CCC成都社群大会


城市更新议题由「深运营资本论」出品人黄悦瑛发起,“城市更新超越物理空间的定义,产业新生和有机活化,需要社群参与系统化深运营。”她从此观察视角出发,邀请了首创郎园副总经理丁明智与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婧从各自的实践地分别带来了关于“城市更新项目深度运营”的分享——




从连接到链接

郎园产业之路实探分享



在此之前,丁明智从未对外分享过关于郎园的产业运营,而此次的分享,也让我们窥见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重要性。郎园以影视为核心产业,逐步打造了完整的影视产业链,《三体》、《流浪地球2》、《深海》等诸多热门影视作品皆产出于郎园内驻扎的企业。时至如今,郎园在产业链的构建上已站稳了脚跟。


郎园Station由北京纺织仓库改造而成,距丁明智回忆,初始接到这个项目,实地考察之时,第一反应是位置的不便,整块儿建筑门口只有一条乡间小道,这对于招商来说非常不易。


丁明智分享现场 / 图源CCC成都社群大会


“我们是边改造、边招商、边运营的,项目的定位是7×24H多场景潮流文化公园,50%用于办公空间打造,另外50%则为商业空间,正是产业+消费的思路。”郎园Station内许多入驻企业构建了复合办公空间,即一楼做展示售卖或休闲娱乐窗口,二楼用作办公,这也映衬了其规划思路。


“为什么郎园Station能够做起来?”丁明智认为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租金与区位对于入驻企业来讲能达到一个平衡,厂房空间也能满足许多影视公司的后期建棚需求。


一开始园区内聚集了一定量的影视后期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深运营是郎园一直践行的方式,从那时起,园区便深度链接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建立足够的信任,以推动后期共创


丁明智分享内容 / 图源郎园Station


“在后来几年间,我们做了许多事儿帮助影视产业于此生根,例如投资、助力孵化影视及文化类公司品牌,邀请影视行业从业人士参与园区内相关活动及研讨会,积极举办电影节影迷见面会等。与影视相关的事情,我们都尽力去尝试。”丁明智和他的团队坚持以长效共建的目标去与入驻企业及合作对象沟通,招商育商对于他们来讲同样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圈层效应十分显著,影视行业内关系效应和名人效应能起到很大的推动力,一些业内名人入驻郎园之后,无疑加速了产业的聚集和吸附力。“例如陈思诚便在个人朋友圈帮助我们宣传,使得更多上下游产业链慢慢聚集于此,能得到各位业内人士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十分荣幸与开心。”


郎园Station园区内 / 图源郎园Station


为更好得服务支持企业、完善产业生态链,郎园Station共提供了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孵化服务、工商税务、品牌推广、数智赋能、法律咨询、人才服务八大产业服务支持,真正做到招商育商并重。


丁明智也非常开心能看到越来越多驻扎在此的企业能够一步步发展壮大,来往于此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想象。“另外所有的产业发展,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政府的助力与支持,国家文创实验区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将整个产业链180项审评事项都链接到了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广电总局也在园区设置了影视产业服务窗口与实验室,我们跟许多院校也共同合作设立了人才服务基地。”


迄今为止,东坝片区的这座影视高地已经形成,郎园Station已逐渐成为中国影视产业与数字文化产业的后期力量之一。园区现已链接北京电影节,未来,将会有更多相关活动落地于此。





从厂区到街区

再造时空之上创新社区



华婧十分年轻,尚二十有余,却见证了陶溪川全力生长的几年,身处景德镇的陶溪川,仿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然而这种蝶变却并非想象中这么容易。研讨会上,华婧便围绕着运营出圈之路,介绍了陶溪川如何达成“触碰心灵”的效果。


陶溪川文创街区鸟瞰 / 图源陶溪川


陶瓷是陶溪川极为关键的一点,其渗透在了园区的方方面面,物质性与当地传统瓷器生产以及现有工业建筑的共鸣,既有建筑也赋予了该地区独特性和意义,在良好的基础之上,适宜的运营赋予了此处更多的活力。


陶溪川的改造运营一直围绕着4个要素,即空间再造、社群重构、文化塑造与产业选择。引进及留住的人群选择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其实才是空间场景布局与盈利模式。”华婧是2019年加入陶溪川,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负责社群重构内容。


华婧分享现场 / 图源CCC成都社群大会


华婧回忆道:“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本是在这里的国际工作室实习,没想到就这么留下来了。当时接触的是艺术家项目,陶溪川十分注重国际化交流,从那时起便会有国际艺术家来此驻留,并将艺术品留在这里,目前我们维系了来自56个国家的7800多名国际艺术家。


陶溪川一直在做着不同的尝试,去培育这个“文化创造与生长的土壤”,创造一种“创作者”们的理想生活:“陶溪川为生活造”,这是一个为创作者量身定做的创新社区。


陶溪川市集现场 / 图源陶溪川


陶溪川第一个计划是「洄游计划」,“我们把它定位为年轻人的创业平台,平台现已有2.2万的青年创业人群。”针对这个计划,华婧团队着力于空间运营及政策扶持,使计划融合于创意集市、邑空间、邑画廊等线下空间及数字邑空间仲,同时为“景漂”⻘年创业者提供各阶段的动态创业孵化⽀持


在此过程中,陶溪川与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在内的国内十几个美院进行了深入合作,进行主题研学、驻场展览等,为⻘年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陶溪川十八间创作者街区 / 图源陶溪川


在紧接着开启的手艺计划中,陶溪川手工艺人群体,从传统手工艺出发,以分布于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两侧的18间工作室为契点,邀请18个不同门类的手工艺人入驻其间。”工作室中,手工艺人们可以创作、授课、进行作品展示等,同时我们将借助陶然集让更多的人关注手工艺。“


市集是陶溪川十分重要的链接平台,与商业市集不同,其文化性与实验性要强烈得多,像是留给品牌和从业者的“陶瓷行业Showroom”,相比买点什么回来,更有价值的是打开想法,认识这些独立品牌和手艺人。


除陶然集之外,陶溪川还设立了一个大型集市——春秋大集。“春秋大集与我们所发起的候鸟计划是相辅相成的,候鸟计划是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我们以‘民族’‘世界’等关键词进行内容塑造。而春秋大集便是汇聚了这些四海八方的艺术家,每年春天和秋天,集市一开,便有来自各国的百名艺术家来这里摆摊售卖与交流。”据我们所知,2023陶溪川春秋大集刚结束不久,同样一呼百应,聚集了无数的艺术家与社会各界人士。


 

2023陶溪川春秋大集现场 / 图源陶溪川


然而社群的打造的艰辛会在多年后的分享中被光鲜所淹没么?能聚集起这么多力量着实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何况还经历了疫情的几年。华婧回忆道:“我们的文化资源是一步步做起来的,初始之时,艺术家及市集摊主的找寻必然是困难的,因为资金有限,也很难找到人帮助,我是一个个在小红书上找寻的,再不停打电话过去介绍陶溪川与陶然集等活动,我记得我最多的时候一天打了一百多个电话,当然也会有朋友帮忙推荐的手工艺人。”


第一期陶然集对华婧来说意义重大,当看到所有人为了一个项目从各地奔赴而来,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时至今日,相关社群已经有超过了3600人。


陶溪川文创街区内 / 图源陶溪川


“当然,大家或许会说,中国只有一个景德镇,城市文化带的积淀是别的城市没办法代替的。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去挖掘每个城市本身的东西,在这个核心上去运营,另外,可以从不同属性文化的圈层入手,积累更多资源。”诚然,任何成功的呈现皆非一蹴而就,在各类空间、活动疯狂涌现的当下,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沉下心来的。




扎根现实的城市更新





“如若没有城市在时间上的丰富性,城市就只能面临一种单调的未来,就只能听到历史上听过多次的单调节奏在未来的乏味重复。”

—— 刘易斯·芒福德


如今我们谈城市更新很难抛开现实的运作而只去谈一些漂亮或者好玩儿的现象级事件。当越来越多模式单一、审美固化的公共空间充斥着城市,当越来越多的空间建成后却没有良好的运作,个人日常生活被大众浪潮裹挟向前迈进,是时候审视我们的城市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空间?我们如何以文化力真正驱动城市更新?


以上两个案例或许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启示,是什么在成就一个作品级的城市商业项目?也许是历史建筑的“活化”,也许是有生命力的鲜活设计,也许是用心营造的公共空间。


陶溪川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 / 图源陶溪川


而这些启示也能避免我们踏入诸多误区,例如,只谈空间改造,不谈运作模式;绕开核心话题,不触及“核心群体”利益;过度依赖建筑、规划,过度注重空间美学等。


城市更新的目的应是实现社会、经济、空间的全面复兴,不能只强调历史文化保护和文化场所营造,而应以文化为引擎,通过文化的发掘或文化活动的策划等综合手段,植入产业业态,促进城市空间、文化和经济的共生,推进城市全面复兴。


陶溪川市集现场 / 图源陶溪川


深运营资本论认为,城市更新进程到今天,面临更严峻和急迫的命题。良性的更新注定是场“持久战”,长线作战的能力对专业入局者有系统的高要求。随着各地“城市更新行动”细则的逐步落地,片区开发的权责将日趋明晰。


除了“让城市留下记忆”更重要是“让更新创造价值”。对人群细分圈层需求的差异化满足、对在地文化的提炼和价值提升、对生活方式的引领...不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是需要营造共同探寻的场景和系统。


这不能仅同质化的一个模式不断复制,也不能脱离运作模式只谈空间改造,我们需要实实在在地找到项目与城市的内在关联,找到这座城市独特的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但更要关注社会经济和数字科技支撑…能够重塑区域经济结构,能够良性得运作下去,才是真正做到了更新。


社群虽是重要路径,但更要关注社会经济和数字科技支撑…只是他们可以让价值更直观呈现,让参与者获取更有效的反馈,少些“情深不寿”。


郎园Station园区内活动 / 图源郎园Station


英国的爱丁堡因戏剧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艺术之都”,纽约百老汇的艺术氛围让世界见证了城市生长的多元可能。对于各大城市而言,如何将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也是探索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里斯本河岸市场通过挖掘旧海鲜市场几百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一栋文化建筑的更新为引子,通过持续引入商业、美食、休闲、办公、创意文化等多种业态,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实现了旧市场的重生和经济增长。


里斯本河岸市场 / 图源网络


“更新”不可能完成,只要城市存在,就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升级。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规划、深度运营,发掘文化的“神”和“意”,找到文化与经济的平衡所在,才能摸索出适宜不同场所的更新方式。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小徐

校对:LIN

摄影:图片均有标注来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